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服务 > 健康教育

慢性荨麻疹惹人恼,这样用药让你安然无“痒”!

发布时间:2024-07-08 作者:李辛未 冒长青 浏览量: 字号:【大】【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提到荨麻疹,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身上总是莫名其妙的痒,抓挠后长满“蚊子包”样的红疙瘩,一阵起一阵消,反反复复,越痒越挠,越挠越痒。面对这反复的荨麻疹,你是否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正确使用药物,即使得了慢性荨麻疹,你也可以安然无“痒”。


1、什么是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疙瘩”,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常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多伴有瘙痒。如果荨麻疹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且病程>6周,就是慢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的对症治疗

目前对于慢性荨麻疹没有根治方法,首选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从而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此,必须足量、足疗程规律用药,而非有症状才用药。抗组胺药就是老百姓俗称的抗过敏药,具体包括哪些呢?


药物种类

第一代抗组胺药

药物代表: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等。

药物特点:半衰期短,每天给药2~3次,中枢神经抑制性强,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故不推荐长期使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

药物代表: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药物特点:半衰期长,每天给药1次即可,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又称非镇静抗组胺药,是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

第三代抗组胺药

药物代表: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

药物特点:半衰期长,每天给药1次,较第二代抗组胺药抗过敏和抗炎效能增强,几乎无中枢抑制作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剂量调整

慢性荨麻疹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该如何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呢?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首选常规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和瘙痒发作为标准。若使用1~2周后病情得到控制,则逐渐减量或延长用药间期,并以最小剂量维持治疗,疗程至少3~6个月。

若1~2周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可在医生诊疗的基础上,将原抗组胺药增加到适合的治疗剂量或考虑更换抗组胺药种类,也可考虑联合使用其他二代或一代抗组胺药。

多药联合的抗组胺药作为慢性荨麻疹初始治疗方案时,待症状完全控制,可逐渐减少剂量或品种。比如逐步减少用药种类(3种药物联合改为2种联合,再递减),或是减少每日给药剂量,或是延长用药间隔(每日给药改为隔日给药、隔两日给药)等。需注意,药物剂量的增减与症状的控制应该相对应。


3、注意事项

长期用药,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那么,长期使用抗组胺药需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二代抗组胺药物可引起嗜睡,服药后应避免驾驶、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或操纵精密仪器。且荨麻疹好发于晚上,因此建议晚饭后或睡前服用。

服用抗组胺药期间不宜饮酒或同时服用镇静、催眠及抗抑郁药。

有些抗组胺药本身有一定的致敏性,如苯海拉明可致药疹等,如果服用后皮疹症状发生变化,应就医明确是否是由药物过敏引起的药疹,并由医生指导下一步治疗。

服药期间患者饮食以清淡为宜,禁食辛辣食物。

如果在服药期间因其他疾病治疗需要做皮试,要注意在皮试前48小时左右停用抗组胺药,因其能够阻止或降低皮试的阳性反应。


温馨提示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来说,提前用药、坚持用药、逐步减量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儿童、老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抗组胺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健康路147号 邮编:201599 Copyright © 2018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9038184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