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服务 > 健康教育

30岁的年纪,血管却已有80岁?——血脂十问

发布时间:2023-04-14 作者:“青暖鑫”科普团队:朱志坚 浏览量: 字号:【大】【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最近小朱医师接诊了一位30岁患者,半年来反复阵发性胸痛,持续胸痛2小时来院就诊,造影明确诊断为右冠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且另外二支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后经2次介入手术后才解决三支冠脉狭窄问题。30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可该患者的心脏血管“年龄”却已达80岁,这是为什么呢?

回顾病史,发现该患者平时无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也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平日里注重锻炼身体(最近半年运动后胸痛停止锻炼),但检查提示患者的血脂指标非常高,追问家属才得知患者有高血脂家族史。其发现血脂高已数年,但因年轻未治疗,其动脉硬化最大可能与家族性高血脂相关。

 

一、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般来说,我们平时指的血脂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血脂本身很难溶于血液,一般和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存在于血液中,平日里检测报告中看到的是脂蛋白,胆固醇主要分为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二、血脂高会有什么危害?

人体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过高,容易导致动脉血管内壁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变窄,从而导致冠心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下肢动脉闭塞等疾病的发生。患者虽然年轻,但长期血脂高导致动脉硬化闭塞,最终出现心肌梗死。

另外甘油三酯明显升高时,容易堆积在胰腺,胰酶在分解甘油三酯时会产生过多脂肪酸,当无法与蛋白质完全结合时,可能会破坏胰腺,引发急性胰腺炎。

当体内脂肪含量升高,堆积在不同脏器会导致不同功能障碍。如部分脂肪堆积在肝脏,增加脂肪肝的患病几率,导致肝功能受损,甚至引起肝硬化。

 

三、为什么血脂会高?

很多人反映自己坚持锻炼,饮食也很注意,为什么血脂还是会升高?

其实血脂升高可以分为两大类原因:原发性高脂血脂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明显遗传倾向,往往有家族聚集性。但大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往往是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结果。相关环境因素常见的有不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肥胖、抽烟、酗酒以及年龄增长。

继发性血脂升高主要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低等)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噻嗪类利尿剂)。

 

四、血脂高会有什么表现?

血脂高一般无症状,大部分在体检时发现,也有一部分是出现血管并发症时检查发现。其常见表现为黄素瘤、早发性的角膜环、眼底改变。黄素瘤主要是脂质在皮肤沉积,最常见于眼睑周围;早发性角膜环为角膜外缘灰白或白色环;而眼底病变主要见于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

当血脂高导致动脉硬化影响脏器功能时,可出现相应脏器功能障碍症状。

 

五、如何读懂血脂化验报告?

大部分人看到血脂报告一堆英文代码和数值时,常常无从看起。血脂报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指标有: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Lp(a)(脂蛋白(a))。

其中只有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好事,能降低心脑血管危险风险,其他几项升高都会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临床上因低密度脂蛋白与心脑血管相关性最强,故临床医师关注低密度脂蛋白更多些,调整血脂时常以低密度脂蛋白为监测及评估目标。一般血脂化验单后都附有正常值,但数值只能作为参考,因为血脂控制水平受受检者自身合并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影响,标准不一致,因此控制目标值应咨询专科医生。

 

六、该如何控制高血脂?

高血脂控制目前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继发性血脂升高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生活方式控制(合理饮食、体重控制及运动锻炼、戒烟戒酒)是血脂控制的基础。治疗前首先需要根据自身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确定需要的目标值。

当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无法控制血脂时,就需要加用药物治疗。降胆固醇、稳定血管斑块药物主要有“他汀”类降脂药。甘油三酯高主要药物有“贝特”类调脂药。当常规降脂不能达标时可联合应用其他降脂药物。降脂药物选择及使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七、血脂治疗常用药需注意事项?

“他汀”及“贝特”类调脂药有潜在肝功能损害及横纹肌溶解风险,因此应用之前一般需要了解肝功能、肌酶和血脂情况。刚开始应用3-4周时复查肝功能及肌酶,在没有损害情况下每3-6月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酶。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及其他可能存在肝损的药物或食物。

 

八、降血脂药是否需要长期服用?

很多人关心血脂控制正常后,降血脂药能不能停用。这需要分几种情况,首先,如果是继发性高血脂,导致血脂升高的原发疾病控制后降脂药可以停用;原发性高脂血症如果单纯改善生活方式能控制血脂也可以不服用药物。

但大部分人单纯依靠生活方式改善无法控制血脂,由于胆固醇、甘油三酯对人体的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降脂药物需要长期服用。

另外,已经发生心梗、脑梗以及动脉硬化等比较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不管血脂是否正常,通常需要一直服用降脂药物。若糖尿病患者无心脑血管病变的情况下,通常也需要长期服用降脂药,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到2.6以下。

 

九、降血脂容易掉入哪些误区?

× 误区一:我瘦我血脂不可能高。事实上,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体型瘦的人并不能对血脂异常免疫。

× 误区二:化验单上血脂指标正常,不需要治疗。实际上,化验单上正常值针对正常人群,而具体到合并有并发症或合并症人群,控制目标不一样。  

× 误区三:没有症状就不必治疗。事实上,大部分人高血脂且无症状,但血脂异常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狭窄甚至闭塞。

× 误区四:过分相信保健药,排斥调脂药。不少患者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太多,因此往往选择深海鱼油、螺旋藻等保健品调节血脂,常常导致血脂控制差,动脉硬化进展。

× 误区五:认为血脂就是甘油三酯而忽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很多患者把甘油三脂异常升高看得很严重, 实际上,在引起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更严重。积极使用他汀类调脂药降低LDL-C,非常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病的结局。

× 误区六:血脂降至正常就停药。血脂异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血脂的调节,尤其是消除血脂的不良影响也同样需要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长期服用调脂药物不仅可调节血脂,同时还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十、高血脂除了吃药还要注意什么?

高血脂吃药虽然重要,但生活习惯的改善是基石。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饮食习惯调整:低脂饮食,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应该尽量减少每日脂肪的摄入量。最好选用不饱和脂肪酸,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成分,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2、运动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既有助于消耗多余脂肪,也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3、改掉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戒酒。

4、已有高血脂一定要定期复查:包括血脂水平及肝功能及肌酶,保证血脂控制情况下还得保证药物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健康路147号 邮编:201599 Copyright © 2018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9038184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